綠色是銅仁的底色,梵凈山是銅仁綠色的源頭。堅守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不動搖,是銅仁發展的“生態之約”、“綠色之約”。而保護好世界自然遺產地梵凈山,則是為了更好履行銅仁人民與世界的約定——讓這方珍貴的人類凈土永存于世,讓世人得以遇見這片令人贊嘆的“梵天凈土”。
2019年1月1日,《銅仁市梵凈山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條例》以保護梵凈山世界自然遺產為對象,將梵凈山世界自然遺產劃分為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三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是指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印江洋溪省級自然保護區茶元片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二級保護區是指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印江洋溪省級自然保護區茶元片區的實驗區、梵凈山—太平河省級風景名勝區凱文村至太平社區沿河一帶、印江木黃省級風景名勝區金星村片區;三級保護區是指除一、二級保護區以外的區域。
《條例》分六章共四十四條,以保護梵凈山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為目標,規范資源利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細化上位法規定。《條例》的出臺進一步加強了對世界自然遺產地梵凈山的監管與保護。
巍巍武陵,最美梵凈。梵凈山,被譽為武陵山脈的“璀璨明珠”,因擁有世界獨一無二的“生物多樣性”“自然美”“生態過程”等價值,逐漸聲名遠播,享有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成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中國著名彌勒菩薩道場、中國天然氧吧等榮譽。
梵凈山山體橫跨江口、印江和松桃三縣,山內擁有地球同緯度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其間繁衍生息著5000多種生物,其中,不乏第四紀、第三紀甚至更早的白堊紀時代的古老動植物種類,素有“生態王國”的美譽。
梵凈山擁有完整獨立的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是我國少有的亞熱帶植物基因庫,擁有近3000種維管束植物和超過2000種動物,大量7000萬至200萬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種棲息于此,繁衍著野生動植物7154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植物49種、動物35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7種、動物38種,有著“植物王國”“生物資源基因庫”的美稱,是黔金絲猴、梵凈山冷杉在地球上唯一的棲息地,亦是各種珍稀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家園。
2018年,隨著梵凈山申遺成功和榮升5A景區后,慕名而來的游客成倍增長,梵凈山生態環境出現不少問題:當前無法律法規統一管束梵凈山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范圍內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沒有形成監管合力;亂搭亂建、濫伐林木、獵捕野生動物等行為屢禁不止;游客破壞資源與環境的行為時有發生。為加強梵凈山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規范資源利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制定出臺《銅仁市梵凈山保護條例》刻不容緩。
一直以來,我市為保護好梵凈山自然資源,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成立了梵凈山保護管理隊伍,專門進行梵凈山森林資源的巡護、管理工作。目前,保護區已建立了100余人的管護隊伍,重點打造森林保安隊伍,主要職責是梵凈山日常巡護、森林防火、監測等工作。同時,市人大常委會立法調研組多次開展《銅仁市梵凈山環境保護條例》立法調研,為制定出臺《銅仁市梵凈山保護條例》提供了科學依據。
2018年9月,貴州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決定:批準《銅仁市梵凈山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由銅仁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施行。2019年1月1日,《銅仁市梵凈山保護條例》正式施行,該《條例》是繼《銅仁市錦江流域保護條例》出臺后的第二部地方性法規。《條例》中所有禁止行為與相關上位法規定保持一致的同時,更兼具地方特色。
為保護好梵凈山生態環境,減少各類行為對梵凈山生態環境的破壞,《條例》對應當執行的有關上位法禁止行為的內容作了重申或者從嚴規定,用11條規定了7種禁止性行為,即:禁項目、禁林改、禁狩獵、禁采礦、禁取水、禁穿越、禁建墳,成為該條例的地方特色。
《條例》的出臺,對政府及相關部門、梵凈山管理機構的職責作了界定,在形成監管合力的同時,也為梵凈山的管理和保護提供了更加堅強有力的法律保障。